2023年11月5日 星期日

個人資源分享

 維基共享媒體

地圖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原臺南廳長官邸參觀

         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整修好一段時間的臺南廳長官邸要在9月16、17兩天開放參觀的消息,今天下午有時間我便騎著機車出門去拍照。
        臺南廳長官邸位在臺南一中附近,也曾歸屬臺南一中管理。不過後來荒廢,還因為要「處理登革熱」結果鬧出古蹟遭破壞的新聞。所幸現在已經整修,不過將來要如何活化利用還有待思考。
和館地基
        原本臺南廳長官邸跟臺南縣(州)知事官邸分成和洋二館兩部分,但廳長官邸現在僅存洋館部分,和館部分只剩下地基可做紀念(知事官邸的和館還存在,但是沒有經過整修也未開放參觀)。洋館是比較偏向辦公領域的空間,和館則是起居空間。
        跟高兩層樓的知事官邸相比,廳長明顯小了很多,一下子就逛完了。目前室內僅擺設一些復古家具做裝飾,並在背面走廊上展示一些原始的建築構件。也許將來可以像知事官邸一樣闢一間房展示縮小模型並介紹相關的歷史。

         順便一提,在之後去臺灣文學館(臺南州廳)看展覽的路上,附近的合同廳舍與舊警察局仍在繼續整修當中,希望這些建築也能早日整修完成。


延伸閱讀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福祐清宮

福祐清宮位於臺南市仁德區,是崁腳庄的庄廟。確切的建廟年代不詳,原本是間土地公廟。乾隆年間重建後,改為老爺廟,在主祀的福德正神之外,再配祀中壇元帥、註生娘娘。之后於嘉慶八年(1803年)崁腳庄集資重建後,廟名再改為現在的「福祐清宮」。

日本時代的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福佑清宮再次重修並舉行首次的建醮大典。在此之前,當地一直有著「崁腳無醮,王牛稠無廟」的俚諺。而到了日本時代晚期,因為人口流失香火減少,廟宇也陷入無人管理的狀態,而又有了「崁腳老大隱龜龜,有廟底無廟身」的諺語。

到了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地方人士才又決定集資於舊廟南邊10公尺處重建新廟,並且迎奉北門南鯤鯓代天府的五府千歲作為主神。

2016年左右時重新整修,2017年落成。


參考來源:

  • 許永河,《遇見182 從府城到龍崎》,頁232、233。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古代的西拉雅眾神

提到西拉雅族的宗教信仰,現代人大多會想到祀壺文化與阿立祖。不過根據荷蘭時代留下的文獻資料,過去西拉雅族所供奉的並不是阿立祖,而是其他13位神祇。

照大衛‧萊特(David Wright)的記載順序,這13位神祇分別是:
  1. 塔馬吉山嘉(Tamagisangak):男神,住在西方,是塔卡琅帕達的丈夫。地位最高的神祇之一。
  2. 塔卡琅帕達(Takaraenpada):女神,住在東方,是塔馬吉山崗的妻子。地位最高的神祇之一。
  3. 塔馬吉山嘉Tamagisangak):男神,住在南方,是帖卡露帕達的丈夫。是創造人類的神,同時也負責降雨。
  4. 帖卡露帕達(Teckarupada):女神,住在東方,是塔瑪吉山嘉的妻子。賜與穀物與田園水果的成長,此外雷聲被是為這位女神對她丈夫的怒吼,斥責他沒有及時降雨。
  5. 塔吉鐵拉 (Tagittelaegh):男神,塔吉熙克的丈夫,是治癒疾病的神祇。
  6. 塔吉熙克 (Tagisikel):女神,塔吉鐵拉的妻子,是治癒疾病的神祇。
  7. 提瓦拉卡呼魯 (Tiwarakahoeloe):狩獵之神。《阿立祖信仰研究》認為此神是塔瑪卡卡瑪的丈夫。
  8. 塔瑪卡卡瑪(Tamakakamak):狩獵之神。《阿立祖信仰研究》認為此神是提瓦拉卡呼魯的妻子。
  9. 塔帕犁沛 (Tapaliape):戰神。《阿立祖信仰研究》認為此神是塔塔巫里的丈夫。
  10. 塔塔巫里 (Tatawoeli):戰神。《阿立祖信仰研究》認為此神是塔帕犁沛的妻子。
  11. 塔卡萊Takarye):掌管年度七次祭典之神。《阿立祖信仰研究》認為此神是塔瑪卡汀的丈夫。
  12. 塔瑪卡汀Tamakading):掌管年度七次祭典之神。《阿立祖信仰研究》認為此神是塔卡萊的妻子。
  13. 法理海Farihhe ):男神,住在北方。也是唯一一位原本是人類的神祇。據說他本來是新港社的人,因相貌醜陋常被嘲笑,向神明祈求成為神明之後被應允。後來他返回人界頒布了27條禁令,不遵守者會被他降下瘟疫。他也被認為是會讓人變醜陋的神明,因而向他祈求請不要傷害他們,或是向塔馬吉山嘉祈求庇護。
至於現在西拉雅人所供奉的阿立祖,學者林昌華認為可能是西拉雅傳統信仰與基督教混合之後的產物,而學者段洪坤則認為阿立祖是西拉雅人祖靈信仰的神明泛稱。

參考來源: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鯤喜灣遊記

瀨口庄路口的大樹
雖然標題是鯤喜灣遊記,但其實照我今天的行程順序來說的話應該是「灣喜鯤」。由於放假的關係,想說很久沒出去逛了,便排了個在南區一帶逛逛的行程。

鹽埕北極殿南營
首站是過去在史冊上留名,但現在已經散庄的「瀨口」。過去臺灣最早開闢的鹽場「瀨口鹽場」就位在瀨口聚落附近,不過在清朝初期因為洪水關係,鹽場後來在今天的鹽埕一帶重建。瀨口庄在日本時代初期還在,有畫在臺灣堡圖上,1897年左右居民大約還有69戶(231人)。但據說因為疾病蔓延之故,瀨口人口不斷外移,最後在1924年遷村。有一部分的居民搬到北邊的鹽埕,當地的主神池府王爺則被供奉到鹽埕北極殿裡面。而近來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認為鹽埕北極殿南營附近可能就是昔日的鹽田所在。要造訪瀨口的遺跡的話,可以走中華南路233巷。

而在離開瀨口舊址之後,我從小路來到臺17甲前往灣裡,造訪當地的角頭廟與主廟萬年殿。灣裡主要的角頭廟有省躬社(鸞堂)、馬鎮宮、保安宮(又稱「姓黃仔王宮」)、同安宮與超峰寺 (舊稱「佛祖壇」),除了馬鎮宮剛好在臺17甲旁,比較好找外,其他的角頭廟幾乎都得進到聚落內的街巷內才能造訪。
萬年殿王船

灣裡主廟萬年殿有一特色便是在廟中供奉有王船,而且王船並不像其他地方一樣會火化。而廟中的王船據說是過去在喜樹與灣裡之間被發現,上面還有載三尊神像,然而因為兩邊居民起了爭執,之後經過協議,王船歸灣裡(萬年殿) ,神像歸喜樹(萬皇宮)。

而在離開灣裡之後,下一站便是北邊的喜樹。在兩地之間有一大片空地,過去曾經是鹽田,但隨著臺南鹽場關閉而廢曬。其中一部分土地現在已經拿來運用,像是南區分館就位在灣裡鹽田的北端。到了喜樹之後,今天主要是進老街裡逛逛。裡面的巷道蜿蜒曲折,一不小心的話也許會迷路。由於近來是政府推動觀光,所以老街裡面有設置了一些公共藝術。雖然這邊可能並沒有像鹿港老街那樣熱鬧,但是還是能感受到一些過去傳統聚落的樣貌。
喜樹的老建築與公共藝術

而在離開了喜樹之後,接下來造訪的是我第一次來的鯤鯓。過去臺江內海有七個鯤鯓,而現在這個鯤鯓聚落據說是其中的四鯤鯓。當地主廟是龍山寺,供奉清水祖師。過去在去黃金海岸或興達港的時候,看過許多次龍山寺的牌坊,但到今天才第一次去鯤鯓造訪。這裡也一樣保有舊時聚落的樣貌,有著曲折的巷道與老屋。而在龍山寺南北各有一座井,北邊的是龍井,南邊的是虎井,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是當地重要的水源。

龍山寺
 在鯤鯓聚落裡繞了一圈後, 我今天主要的拍照行成便告了一個段落。不過在離開鯤鯓的時候,偶然在一座差不多乾掉的魚塭裡看到一大群鳥,算是個意外的收獲吧。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文化中心的小鴨們

鴿群與鴨子
臺南文化中心的水池周邊,向來有許多的動物出沒,除了數量龐大的鴿子群外,還有水裡的魚及烏龜。而近年來,池子裡又多了一群鴨子,剛開始鴨子主要待在池中的「小島」上,後來逐漸熟悉環境,開始在岸上出沒。


而在今年春天,我從報紙上得知水池裡多了一群小鴨們後,便找時間去看小鴨。第一次看到那群小鴨們的時候,小鴨們還很小,緊跟在母鴨的身邊。小鴨的身上有著兩種顏色的毛,背上偏黑色,腹側則偏黃色。

4月8日的小鴨們


而在大約過了約兩個禮拜之後 ,小鴨們長得比之前大隻了,背側的毛看起來比較像是棕色。此外有些小鴨的頭部全是棕色的,有的小鴨臉頰則是黃色的。那天去的時候,母鴨正把小鴨帶到岸上逛,所以我剛好可以近距離地幫小鴨拍照。岸上待著的鴿群對與上岸來的小鴨沒甚麼反應,就待在那邊休息。話說鳥類好像在看某種特定東西的時候,會只用一邊的眼睛來看,而不像人是整個臉轉過去看。這或許是因為鳥的眼睛位置比較偏向兩側,而人的眼睛則位於正面吧。


4月24日的小鴨們

用單眼看我的小鴨












5月時再去看時,小鴨們已經變得更接近大鴨了,原本黃色的毛似乎變成白色了。而且這時的小鴨也不再像之前那樣黏著母鴨,雖然還是在母鴨附近活動,但彼此之間的距離變大了,或許這表示小鴨們即將獨立自主了吧。或許下次再造訪時,就不能再稱呼牠們為小鴨了吧。希望這些小鴨們之後能在文化中心裡健康茁壯,明年再多生新的小鴨。

5月11日的小鴨們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2015年北基行 (下)

海港大樓
第三天的計畫是到基隆遊覽,以前雖然有到過基隆但是都只是路過而已,並沒有好好地逛過。而當我出了基隆車站時,天空正下著雨,但這並不妨礙我的行程,馬上就拍了車站前的海港大樓(基隆港合同廳舍)與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的照片。而後我往東行,沿途造訪了基隆的城隍廟慶安宮代明宮、福德宮以及有著知名廟口夜市的奠濟宮。而在代明宫那邊,我偶然見到了對面巷子裡的居民會從樓上把籃子吊下去,讓郵差把東西放進去後再把籃子拉回住家的景象,不曉得這算不算基隆當地特有的生活習慣。

許梓桑故居
而從奠濟宮旁的小巷子往山上走去,偶遇幾隻貓咪與一直在吠的狗之後,便來到位於山上的許梓桑故居。許梓桑故居即是「慶餘堂」,屋主許梓桑曾當過基隆街的街長 與臺北州的協議會員等職,他也參與基隆的地方事務,當過基隆大同吟社的社長,並與基隆名人顏雲年有所往來。然而雖然屋主是位對基隆有所貢獻的人物,但許梓桑故居目前還沒有得到完善的修護,僅有殘壁讓人追思。

神社狛犬
下山後越過田寮河,經過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役所)與義重町老街後,便來到基隆中正公園的入口,而這裡也是昔日的基隆神社。日本時代日本雖然在臺灣蓋了不少神社,但是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得到妥善保護,是以除了桃園神社(桃園忠烈祠)尚能看到較完整的神社建築外,大多數神社遺址都只剩下一些遺蹟可供人遊覽。而在基隆神社這邊,除了入口處被改建的鳥居之外,殘存的遺蹟包括一座石燈籠、一對狛犬與參道。話說通往「烈士堂」(昔日神社本殿)的階梯走上去的時候還好,但是要走下去的時候才發現感覺很陡,而且地上濕滑兩旁又沒有扶手,雖然不算很高但走起來比走芝山岩的百二崁還可怕。

中元祭祀文物館
之後從昔日拜殿旁的步道走去,在往上走便到了基隆的「中元祭祀文物館」,也就是「雞籠中元祭」的主普壇。文物館裡面有介紹雞籠中元祭的由來與活動內容,而從文物館也能眺望基隆市區。只可惜當天基隆因為水氣瀰漫,一片霧濛濛的樣子,若是能在晴天的時候造訪應該會更好。

基隆醫院
基隆港的老鷹
而在走回基隆車站的路上,剛好經過了基隆醫院。雖然基隆醫院並未被列為文化資產,但可是被選為基隆市的「歷史建築十景」之一。雖然外表被貼上了磁磚,但從大門的拱圈還有大廳裡面等處還是能察覺到這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建築物。

再次途經基隆港時,這時雨已經停了,從遠處便可看到水面上有鳥在飛。原本我還在想說會不會是海鷗,走近一看才發現是老鷹,而且數量還不少,可能是從附近的山上飛下來的吧。在此之前我還沒有想過會在海邊看到老鷹。

離開基隆之後,我在南港下車,坐捷運到內湖。路上剛好經過昨天的空難現場,從捷運車廂便可看到河中的飛機殘骸以及附近眾多的搜救人員。實在是沒想到會在我到臺北的時間遇到這種事件,從網路上的新聞可以知道,這場空難造成不少乘客與機組員再也回不了家,但機師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若是飛機不幸墜毀在附近的住宅區,又或是撞上附近的高壓電塔甚至是捷運橋樑,所造成的損傷絕對會比現在還要大。希望這次的事件能夠讓臺灣的航空界學到什麼,讓飛航安全再往上提升,也希望日後可以不要再有類似的事件重演。至於這起事件意外讓維基百科又登上新聞版面之事,則待他文再提。
內湖庄役場會議室

內湖統制倉屋架
而在我抵達內湖之後,便步行前往「內湖庄役場會議室」。內湖庄役場會議室是臺灣少數保存的庄役場建築之一,已經有整修過。然而附近由於都市更新的關係,使得另外兩個歷史建築「內湖庄役場」與「內湖統制倉」並沒有完整保存下來,像是統制倉就只剩下了屋頂支架,實在是覺得有些遺憾。

而在走到文德站坐捷運回到臺北車站,稍做休息之後,便搭客運南下返回臺南,結束了我這三天兩夜的臺北基隆之行。